最近有作者提及他们单位评职称需要三篇文章,其中一篇需为国家级,两篇为省级。然而,在知网上并未明确标注刊物级别,这让他们感到困惑。实际上,我国刊物(特别是学术期刊)的级别划分并未设立统一标准。但通常,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定一个刊物是省级还是国家级。
主管主办单位:这是判断期刊级别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由国家级机构主管或主办的期刊,通常被认为是国家级期刊;由省级机构主管或主办的期刊,则被视为省级期刊。比如,国家级的部委、学会、协会等主管或主办的学术期刊,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高等教育研究》,属于国家级期刊;而由省级政府部门、省级学会、协会等主管或主办的学术期刊,像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四川教育》杂志,就是省级期刊 。可以通过期刊的版权页、官方网站等渠道查询其主管主办单位信息。
期刊评价体系:一些官方的期刊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会体现期刊的级别。虽然这些评价并非直接划分省级和国家级,但从入选情况能大致判断。例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核心)等国内核心期刊目录中,入选的期刊往往质量较高,其中不少国家级期刊在这些评价体系中表现突出。国家级期刊由于资源和影响力优势,更容易入选。相比之下,省级期刊入选核心期刊的比例相对较低,但也有部分优秀的省级期刊能够入选。另外,像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评价体系,也可作为参考。
常见的认知和约定俗成:在长期的学术交流和实践中,一些期刊由于其影响力、历史背景等因素,被广泛认为是省级或国家级期刊,即便在主管主办单位上界限不那么绝对。例如,一些行业内历史悠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期刊,尽管主管主办单位是省级,但在全国范围内的该行业学术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可能被视为国家级期刊;反之,一些新创办、影响力局限于省内的期刊,即便主管单位是国家级,也可能被视为省级期刊。同时,在一些地方的职称评审文件或科研奖励政策中,会对省级和国家级期刊进行明确界定,这些文件也是判断期刊级别的重要参考。
判断学术期刊的省级或国家级属性,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不能仅仅依据单一标准来确定。同时,随着学术环境的变化,期刊的级别和影响力也可能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