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职称的日子将近,有很多科研人员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如果自己有一篇文章是二作,评职称的时候有用吗?用来评职称的论文还有哪些要求呢?

在评职称时,论文第二作者是否算数没有统一标准,要依据具体单位的评审规则来确定。通常来说,国内职称评审更注重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二作的认可度相对较低,一些评审文件还会明确要求只有第一作者的论文才能作为有效材料。但不少高校和院所也是认“二作”的,尤其发的是SCI或者国内核心期刊。不过,“二作”和“一作”相比,分量肯定大打折扣,算是个“有效成果”,但很难靠它单篇打天下。
除了作者排序要求外,评职称论文发表通常还有以下要求:
期刊级别要求:一般初级和中级职称评定,要求论文发表在具有CN(国内统一刊号)和ISSN(国际标准刊号)的省级以上刊物上。申报副高和正高职称,通常需要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比如SCI、SSCI、北大核心、南大核心、统计源期刊等。
论文数量要求:中级职称一般要求发表1篇论文,副高级职称通常需在双刊号齐全的专业期刊上发表不少于2篇论文,正高级职称通常要求发表不少于3篇论文,其中可能还会规定其中一篇需为专着或在特定核心期刊发表。
发表时间要求:论文发表见刊以及被数据库检索的时间要在单位评职称申报时间范围内,通常需要保证论文在评审前见刊并被收录,一般最晚出刊时间应在提交资料时间往前推3个月左右。
内容相关性要求:论文内容应当与申报者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紧密相关,能够体现申报人在本专业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以及实践经验等,避免出现跨专业或者内容不相关的论文用来参评的情况。
虽说署名不是科研的根本目标,但它却是你科研贡献的直接证明,同时也是你职称评审上的关键阶梯。写作时要全力以赴,以评职称为目的发表论文时更要了解清楚规则,保持清醒的头脑。希望大家发表的论文都符合职称评审的要求,顺利通过评审。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欢迎咨询在线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