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没有 CN 刊号、有 ISSN 刊号、新闻出版署查不到的国际中文期刊”,需要从期刊资质、国内监管规则和学术认可度三个角度明确其性质和风险,具体说明如下:
1. 期刊资质的核心区别:CN 刊号与 ISSN 刊号的意义
CN 刊号
:是中国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格式如 “CNXX-XXXX”),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颁发,是期刊在中国大陆合法出版、发行的 “法定标识”。所有在国内公开发行的正规期刊(包括学术期刊)必须具备 CN 刊号,且可在 “国家新闻出版署” 官网(或 “中国记者网”)查询到备案信息,这是国内期刊合法性的核心依据。ISSN 刊号
: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由国际 ISSN 中心分配),仅用于标识期刊的国际唯一性,全球通用,但不代表该期刊在特定国家 / 地区的合法性。例如,一本境外期刊即使有 ISSN,若未在中国大陆经过新闻出版署审批,也不能在国内合法出版或被视为 “正规国内期刊”。
2. “新闻出版署查不到” 的原因:属于境外期刊,未在国内备案
国内新闻出版署的查询系统仅收录经中国政府批准的境内期刊(含中外合资或合作出版、并获得 CN 刊号的期刊)。
- 若某国际中文期刊只有 ISSN、没有 CN 刊号,且在新闻出版署查不到,说明其未经过中国新闻出版署审批备案,本质上属于 “境外期刊”(可能在其他国家 / 地区注册出版,如新加坡、香港地区等,或完全境外运营)。
- 境外期刊在中国大陆开展出版、发行活动,需遵守《出版管理条例》,未经批准擅自传播可能被认定为 “非法出版物”(除非通过正规渠道进口或合作出版)。
3. 学术认可度与潜在风险
这类期刊的核心问题在于国内学术评价体系的认可度极低,且存在合规风险:
国内评价不认可
:绝大多数高校、科研机构、职称评审部门的成果认定标准中,明确要求论文发表在 “有 CN 刊号且新闻出版署可查” 的正规期刊上。此类无 CN 刊号的境外期刊,通常不被纳入认可范围,用于评职称、毕业、项目结题等可能完全无效。“伪期刊” 风险
:部分机构或个人可能利用 “国际期刊”“ISSN 刊号” 包装低质量甚至掠夺性期刊,以高额费用接受投稿,审稿宽松、内容质量无保障,本质上是 “学术垃圾制造机”,发表后不仅无学术价值,还可能损害个人学术声誉。合规性问题
:根据中国《出版管理条例》,境外出版物(包括期刊)在境内传播需经批准,擅自出版、发行可能涉及违法,相关单位或个人可能面临处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