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刊论文发表后,有时会发现各种错误。对于排版错误或其他不会对论文的正确性或检索功能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小问题,期刊通常不会发布勘误,而是鼓励作者在论文网页的评论区处留言通知读者。而有些发表后发现的错误则需要期刊处置,包括勘误(又称更正)、警告、撤稿,英文分别为errata (correction)、expression of concern、retraction。什么情况下论文会面临勘误、警告、撤稿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自己发现文章的错误
文章见刊、online之后发现的错误,才能通过发布勘误进行更正,因此作者在修改、校对阶段一定要认真尽量避免出现一些小错误。也不是任何错误都有必要勘误,细小的错误可以忽略,一些相对严重,容易造成影响的错误才有必要进行勘误。
联系编辑部
发现错误后,赶紧联系编辑部,说明具体情况和修改的必要性。编辑部会根据错误的性质来决定是否进行勘误或更正。
期刊编辑要进行核实
在通知编辑后,编辑是会对错误进行核实的,也会认真的进行审查,看错误是否严重,会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核实通过之后才能进行刊物程序。
期刊发布勘误通知
在一切都核实完毕,并且双方沟通好如何修改后,期刊那边会制作勘误表,勘误也不是在原文修改的,而是会出一则声明,往往是在下一期刊登,说明上一期哪篇文章出错了,并修改成了哪些内容。
如何避免这类问题?
加强校对与审核:在提交论文前,一定要多轮校对审核,特别是数据和实验部分。可以邀请同事帮忙审阅,这样更容易发现潜在错误。
提前了解期刊政策:投稿前,一定要了解目标期刊对论文修改的政策和要求,避免在录用或见刊后陷入困惑。
保持与编辑部的沟通:无论是在投稿、录用还是见刊阶段,保持与编辑部的有效沟通都非常重要。及时反馈错误信息,有助于迅速解决问题。
论文发表后发现错误是可以通过正规渠道更正的,不必过度焦虑。关键是要及时行动,按照期刊规定的流程申请勘误声明。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欢迎咨询在线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