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称评定中,著作出版作为重要环节,常成为不法分子设局行骗的目标。以下这些是几种常见的欺诈手段及其相应的防范建议,目的在保障作者权益,确保出版流程合规透明。
部分不良机构以“特价书号”或“先出版后付费”为诱饵,吸引作者合作。然而,这些书号可能已被重复使用,其CIP(中国出版物在版编目)信息与作者书籍不符,无法作为有效的职称评定材料。更过分的还有直接伪造数据以蒙混过关。
防范策略:作者应主动登录“国家版本数据中心”官方网站,核实书号与书籍内容的匹配性,确保书号真实有效且符合出版规范。
鉴于丛书号相较于单书号成本较低,部分职称评定者倾向于选择丛书号。但需注意,即便是丛书号,也应在新闻出版署网站可查询其真伪。若被告知仅能查询到总书名,则为欺诈行为之兆。
防范策略:无论单书号还是丛书号,查询结果必须准确显示书籍名称及作者信息,与出版图书信息完全一致,方为有效书号。另外丛书号在国内已经很少能申请了,这点要注意。
职称评审文件对出版社级别有明确界定,如要求国家级出版社,则选择省级出版社将不符合要求。
防范策略:作者需仔细阅读并理解评审文件要求,严格筛选符合标准的出版社进行合作,避免因出版社级别不符而影响职称评定。
承诺先提供书号再付款的行为往往隐藏着欺诈风险。在正规出版社流程中,书号需在选题通过、完成三审三校后方可办理,并需在此阶段后支付相关费用。
防范策略:了解并遵循正规出版社的出版流程,对提前获取书号的承诺保持警惕,以免落入诈骗陷阱。
职称出版过程中存在多种欺诈手段,作者需提高警惕,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确保出版流程合规透明。希望以上内容能为广大作者提供有益参考,助力职称评定顺利进行。